隨著科技的發達,網路的方便性在生活的每個環節都逐漸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這樣的進步,連帶地大家的工作型態和繁忙的程度也跟著不同了。
在這之前,所有人要到公家機關、政府機構辦事情,
都得趁著中午休息時間、上班前、下班後,甚至請假,
匆匆忙忙地來來去去於家裡、公司、機構之間。
但是現在的情景,似乎不同了。
每天出入公家機關的人,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退休之後沒有什麼特別的消遣,每天固定到幾個機構報到,
見見朋友、聊聊天、打發打發時間,順便在大熱天裡吹吹免費的冷氣。
零零星星地才會看到中壯年人、年青人出入辦事。
那種匆匆忙忙來往的身影,已經越來越罕見了。
這樣的改變,完全有賴「便民服務」。
因為網路的發達,公家機關也大多開放了網路作業的平台,
相當有共識地,大家都稱這個平台為「便民服務」。
但是真的便民嗎?
的確,對於我們年青的一輩,電腦、網路是我們在熟悉不過的東西,
就算談不上修理,也懂得怎麼用滑鼠點選選單,用按鍵輸入資料。
使用這樣的「便民服務」平台,簡直就是一大享受。
想想,台灣還有多少的家戶和人口是根本不熟悉怎麼使用電腦和網路的?
有多少人連電腦都沒有?就算有是不是就會操作?
是不是就會知道怎麼點選可以幫他們解決疑惑?
甚至,敢說不少人,連聽都沒聽過什麼網路,「便民服務」這樣的玩意兒了。
對這些人而言,有沒有這樣的平台,根本就不具有任何意義。
他們還是如同往常一般,找個時間去機構裡面排隊,等著辦事。
有時候還不是搞不清楚要帶什麼相關文件,還可能得回家一趟,再過去機構一次。
雖然對他們來說,這樣的過程,是再平常也不過了;從前他們就是這樣辦好事的。
如果是這樣,那「便民」真的很有意義嗎?充其量不過是方便了少數的民眾,
對於大多數的人,卻一點也沒有改變。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知道科技進步帶給他們的便利。
這麼說來,這種方便「少數人的便民」還算得上是「便民服務」嗎?
公家機關這樣的進步,的的確確是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便利性。
但是,對於那些沒有辦法體會,真正去享受這樣方便性的人來說,
這些方便,似乎卻多了種「被看扁」的情結了。
推動便民服務很好,但是要徹底。
應該要有辦法讓「每個人」都可以真正地享受這樣的服務,才能稱得上是「便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