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考試委員蔡璧煌先生在今天的中時論壇中的文章提到:「而考試的框架正持續僵化學子們的思考。標準化測驗大行其道,標準答案是唯一的衡量指標。我們能否想像:國中基測五科二百五十題,想進第一志願學校的學生最多僅能錯三題!這樣緊張兮兮的考試,考出來的究竟是學習能力還是錙銖必較?這樣磨練出來的機械式反應到底為我們的未來二十年預示了什麼世代?  此外,教育也成了助長社會不公平的幫凶。富裕家庭的孩子請家教進補習班,遷好學區讀私校,連甄試入學資料也有專家代勞;課程及考試內容充滿中上階級的意識形態,上了公立大學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學費低廉;貧寒的孩子連營養午餐都吃不起,進學雜費昂貴的私立大學,還要忍受標籤化的二度傷害。」 這種感覺在我兼課以來的這幾年,尤其是去年特別有所感觸。我很清楚這樣的態勢,也很努力地想要在自己的班上鼓勵學生拋棄標準化評量的思維,自主管理學習,但是因為一場會議,讓我心灰意冷。大學的教育殿堂裡,還是充斥著這樣「表面」公平的觀念。那場會議之後,我教得很不開心,也開始萌生離開學術圈的想法。今年年初,購入的olad第八版中在debt的這個詞條理的例句中,居然出現了一句 "It's hard to stay out of debt when you're a student." 這樣的例句,而在前天及今天的TT中的insight版中各自有篇關於教育的文章,當中也都提及了學生們為了要接受高等教育而必須負債的情形。蔡考試委員所說的教育制度下所促成的貧富差距,在某國立大學中特別明顯。研究生宿舍的周圍是停車場,停車場中的車子,一部分是研究生自己的車子,一部分是到球場打球的大學生的車子。怎麼區分呢?很簡單,通常,越高級或者越帥氣的,是大學生的車;而年代久遠的,老舊的,經濟型的車子,通常是研究生的車。當然不是百分百,但也八九不離十。大學生怎麼有辦法開那麼好的車?當然是家裡的車。這難道不是教育制度所促成的貧富差距嗎?今天在口試前,看到這篇文章,心中真的有太多的想法了。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問卷測驗有感

日前收到某系學生來信,要求到我授課的某個班上進行問卷測驗,希望我能同意出借十分中時間給予他們進行測驗。信的內容沒什麼問題,也夠禮貌,學生的名字也都寫在信中。但是,他們並沒有先徵詢受測學生的同意,就已經先跟我借測驗時間了。我心想,這個基本的學術倫理,老師怎麼沒跟學生提?我回信說,我基本上對於受測這件事情沒問題,也了解其辛苦,但要他們先徵求受測學生的同意後再到課堂上施測,並且說,要他們注意受測者的同意權。結果,回信後到了課堂的時間,他們沒出現,我問學生,學生說沒人來施測,於是我便在班上機會教育起學術倫理當中的一環---受測者的基本尊重。時至今日,那幾個學生還是沒回信說,他們是否還要施測,還是覺得這個老師機車,還是不要去他班上好了。無論如何,我不想學生「利用」身為老師的我的「惡勢力」讓學生「半推半就地」接受問卷測試。因為他們基本上是有權不同意受測的,但可能因為我而被動接受了,然後覺得這個老師怎麼會讓自己的學生受別人這樣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