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第一張全家福


嬰兒車之我見

我個人認為,嬰兒推車僅能在嬰幼兒沒有適當的位置時,當作是嬰幼兒的專屬座位,而不適合作為嬰幼兒外出的代步工具。先別管國家基礎交通建設的水準如何,這個我是外行,只能透過個人感受來評價。但若是從語言社會化的角度來看,推車這樣的產品對於嬰幼兒透過語言社會化的成果似乎相當有限。儘管有許多的專家學者和廠商,都在購買嬰幼兒推車的相關文章或報導中提到嬰幼兒視腺的問題,但他們所關注的面向,多是嬰幼兒自己本身能看到甚麼?而非嬰幼兒與照顧者之間以及共同的視線,而這點我個人認為,才是嬰幼兒語言社會化的必要條件之一。語言社會化中,最基礎的是語言互動能力,而語言互動必須建立在互動雙方有共同關注焦點時才有意義也才算正式存在。換句話說,有極大的可能是,當照顧者與嬰幼兒沒有這樣的共同關注焦點時,所有照顧者對嬰幼兒所提供的語言訊息可能都是白搭。也就是說,照顧者透過語言訊息想傳達其他社會化所需要的概念,很有可能因為兩者之間缺乏這樣的共同關注焦點而未如預期。以上提供各位參考。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Matthew' Birth

Matthew準備要去洗澡

Matthew要被送上去嬰兒室洗澡

Matthew 與媽媽的第一次接觸




Matthew找奶奶喝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可怕的」經驗法則!

很多時候,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我們免不了會依循着經驗法則。不可否認的,許多的經驗法則後來都成了一些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科學成果。但有些經驗法則卻「語焉不詳」得可怕,而這些經驗法則往往無法與時俱進,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傳統」和「禁忌」。現今社會已不像從前,許多東西早已物換星移了,但是還是持續沿用着歷史悠久的經驗法則。沿用很好,如果是有意義的,但時空已有許多不同,而被沿用的經驗法則還是原封不改,也沒有人「研究」「現代版」的內容。弄得所有人,不知所云,也不知所以地「盲從」。另外,教養書籍和文法書籍也是一樣。不管哪種教養的流派,都還是離不開行為主義,但二十一世紀的學術發展已經非常蓬勃,行為主義已經不再是主要的核心概念了,或者說,唯一關鍵的概念,但教養的書籍和說法卻充滿着行為主義的影子。語法書籍也一樣,形式主義掛帥的日子已過去,但市面上流通的語法書籍,普遍都是二十世紀初就承襲下來的內容和解釋,而且往往忽略了語言的多樣性與與時俱進性。總之,我就是對於「語焉不詳」的經驗法則感冒。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Go home, Ivy!

一天傍晚和老婆散步經過一家雙語幼兒園,正巧是放學時間,父母們趕忙到園區接兒女回家。此時,聽到園區傳來廣播內容:「Go home, Ivy!」一位老師透過廣播告知小朋友:爸媽來接你了,回家囉! 我和太太互看一眼後,不但笑了,也覺得很「三條缐」。
形式上看來,「回家」的英語對應形式的確是"go home",但語言的教學並不只於形式,在正確傳授形式的同時,也應該教授語言的使用功能。此例中,形式似乎沒有問題,但溝通功能卻有著不小的問題。況且,中文中的這個廣播內容,「回家」看起來是祈使形,但實際上應該是陳述形;而溝通的功能亦非指令式的功能,而是現況描述與告知的功能,怎麼翻譯,都想不到是在廣播中直接說成"go home"。
經過與有挑選幼兒園的家長及待過兒美補習班的先進聊過後,發現這樣的說法似乎是只要標榜有提供兒童英語教學的機構都慣用的廣播內容,而且並不是沒有人建議過,只是管理階層的回應都是:我們必須要加入本地的特色。
為了本地的特色就應犧牲語言的適當性?那學一個語言也該同時瞭解該語言的文化又應如何看待?
也難怪學生現在普遍稱老師為Teacher Chen,而不稱Mr./Ms. Chen;玩「剪刀、石頭、布」時,說的是"paper, scissors,stone",而不是"rock, paper, scissors"。
文化也是語言的一部分,而溝通功能的適切性更是,況且,這一個部分更得長期耳濡目染才能習得。廣播的內容是小事,但這是孩子每天都會聽到的語言刺激,長久下來,難道不會產生嚴重誤導?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拼字是有意義的

這幾天英國公開賽開打,首兩輪中有位瑞典名將,他的姓是Petterson,而轉播球賽的主播都讀成Peterson;一個t,或兩個t,在發音上有很顯著的差異。兩個姓的頭一個e字母發音就會因此而不同。 又好比幾個月前,女子高爾夫巡迴賽中有位名將姓Futcher,但主播卻播報成Future。 這兩個例子讓我想起剛開始看網球,山普拉斯發出了n記ace球,但主播或球評不停播報成S球。結果,我一直以為山大王真厲害,居然可以讓球以S型的球路發向對方場地中!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考試委員蔡璧煌先生在今天的中時論壇中的文章提到:「而考試的框架正持續僵化學子們的思考。標準化測驗大行其道,標準答案是唯一的衡量指標。我們能否想像:國中基測五科二百五十題,想進第一志願學校的學生最多僅能錯三題!這樣緊張兮兮的考試,考出來的究竟是學習能力還是錙銖必較?這樣磨練出來的機械式反應到底為我們的未來二十年預示了什麼世代?  此外,教育也成了助長社會不公平的幫凶。富裕家庭的孩子請家教進補習班,遷好學區讀私校,連甄試入學資料也有專家代勞;課程及考試內容充滿中上階級的意識形態,上了公立大學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學費低廉;貧寒的孩子連營養午餐都吃不起,進學雜費昂貴的私立大學,還要忍受標籤化的二度傷害。」 這種感覺在我兼課以來的這幾年,尤其是去年特別有所感觸。我很清楚這樣的態勢,也很努力地想要在自己的班上鼓勵學生拋棄標準化評量的思維,自主管理學習,但是因為一場會議,讓我心灰意冷。大學的教育殿堂裡,還是充斥著這樣「表面」公平的觀念。那場會議之後,我教得很不開心,也開始萌生離開學術圈的想法。今年年初,購入的olad第八版中在debt的這個詞條理的例句中,居然出現了一句 "It's hard to stay out of debt when you're a student." 這樣的例句,而在前天及今天的TT中的insight版中各自有篇關於教育的文章,當中也都提及了學生們為了要接受高等教育而必須負債的情形。蔡考試委員所說的教育制度下所促成的貧富差距,在某國立大學中特別明顯。研究生宿舍的周圍是停車場,停車場中的車子,一部分是研究生自己的車子,一部分是到球場打球的大學生的車子。怎麼區分呢?很簡單,通常,越高級或者越帥氣的,是大學生的車;而年代久遠的,老舊的,經濟型的車子,通常是研究生的車。當然不是百分百,但也八九不離十。大學生怎麼有辦法開那麼好的車?當然是家裡的車。這難道不是教育制度所促成的貧富差距嗎?今天在口試前,看到這篇文章,心中真的有太多的想法了。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問卷測驗有感

日前收到某系學生來信,要求到我授課的某個班上進行問卷測驗,希望我能同意出借十分中時間給予他們進行測驗。信的內容沒什麼問題,也夠禮貌,學生的名字也都寫在信中。但是,他們並沒有先徵詢受測學生的同意,就已經先跟我借測驗時間了。我心想,這個基本的學術倫理,老師怎麼沒跟學生提?我回信說,我基本上對於受測這件事情沒問題,也了解其辛苦,但要他們先徵求受測學生的同意後再到課堂上施測,並且說,要他們注意受測者的同意權。結果,回信後到了課堂的時間,他們沒出現,我問學生,學生說沒人來施測,於是我便在班上機會教育起學術倫理當中的一環---受測者的基本尊重。時至今日,那幾個學生還是沒回信說,他們是否還要施測,還是覺得這個老師機車,還是不要去他班上好了。無論如何,我不想學生「利用」身為老師的我的「惡勢力」讓學生「半推半就地」接受問卷測試。因為他們基本上是有權不同意受測的,但可能因為我而被動接受了,然後覺得這個老師怎麼會讓自己的學生受別人這樣的不尊重。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科技真得造福人類?

從演化的角度來說,儘管表面上看不出來,我們仍舊在演化的時間軸線上面,而進化的契機有可能在生存的危機中,如果真是這樣,生化科技的進步,可不可能反而減少了進化契機的產生?使得人類在演化的時間軸線上停滯?或者說,在創造出「完美人類」物種的同時,也將人類這個物種曝露在更高的滅絕危機中?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態度都已經這樣了,書讀得好又如何?

寫這篇文章會可能會不同於我以往的文章,也不同於我的處事態度,但就是忍不住啊。

今天報紙都刊登了一篇企業界對於畢業生需加強的能力為何的報導,上面寫的,其實是每天都在小處就會遇到。

擔任工讀生,態度不好,就是不對!就算來的人是學生,但是這是你的工作,你負責收錢,就應該至少說些什麼吧!停車費多少錢。不是要我自己拿錢給你。因為你外表俊俏所以要耍帥嗎?收錢的時候用「兩根手指」「夾」錢。這是xx的什麼態度啊?學校內需要工讀的人不是只有你一個,有了這個工讀的機會卻是這樣的態度?就算你是研究生又怎麼樣?就算你桌子旁邊擺著好幾本書又如何?書讀得好,但是卻不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場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有什麼用?書永遠有時間可以讀,但是態度的學習是無時無刻的!
這位同學,你有沒有看到你旁邊的美女?你看看她的態度,和你的簡直是天差地別!雖然她沒有時間看書,但是他對於每個申請的人都很殷勤招呼,而你呢?只不過是坐在那邊寫寫收據和收錢,卻一點也不懂得工作的基本態度,我看你的工讀金應該要給那位美女吧!

不要說都是七年級的錯,五六年級的也沒好到哪裡去!
你要休假是你的權利沒錯,但是因為自己要享有這樣的權利而對他人提出不適當的要求,要求別人早早提前完成應完成的事情,事後又因為急就章的作品不夠好而批評別人,就是不對!你要休假應該是早就安排好的,作品完成的期限也是早訂好的,怎麼會因為你個人要休假,要求別人配合你好好讓你休假?怎麼?現在都是靠「地位」在做事嗎?地位高,要求也可以隨便改嗎?不能因為你「早一些」坐到那個位置,就可以「為所欲為」!

不對的就是要改!「態度決定高度」,有多少人真得想通這個道理?

很抱歉,火氣有點大了,但是我覺得,我埋了很多,已經滿出來了,只好發洩一下。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語言的神奇

中午開車去出買飯吃,看到休息的人群紛紛上街覓食,交通呈現有趣的畫面。
每每大家都會開玩笑說,再怎麼樣守法的人,就算連走路多多少少都還是會違規。似乎如此,就算等著過馬路,每每都有人會站在馬路上等,而不是在人行道上面等;同樣是紅燈,停止線不是停止的標準,而是路口,所以往往都會有人超線。
快到家時,突然有個念頭,人最守法的時候就是使用語言的時候,無論怎麼創新,怎麼搞怪,再怎麼樣想要跳脫框架,怎麼要故意不遵守語法,都其實規規矩矩地遵從著語言系統的規範,或者說規律性。這也許就是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人類特質,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搭不上線的話題...

中午辦完事後買便當搭車回家,享受為期兩週的唯一暑假時光。
去年年底搬到了這個看似世外桃源的社區來,在山凹中,不清楚的人是找不到,也不會注意到。剛開始真的有種世外桃源的感受,以為這裡就像「陋室銘」中寫到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八個多月下來,慢慢發現,所見的一切,純屬表面。
中午的公車上,沒有太多人,車子一路往社區方向前進,陸陸續續一些人上了車。這個地區,有名的就是高級住宅和別墅,當中偶而夾雜一些像我們這樣的平民老百姓也可以租得起的公寓大樓。車程不遠,但因為山路迂迴,在車上的時間多到可以聽到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
也許是因為地緣關係,我越發覺得,車上討論的話題我怎麼都搭不上線。他們總聊著,房子的價值、國外的生活等等,這種對我來說屬於上流社會階層的話題。我總是想,換作我當對話的第二方,我一定只能點頭,說不出可以接得上得內容。就算接得上,也會因為我能提供的訊息量不足,而讓話題停滯。其實這個區域,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每個人見面會聊到的話題,大多都屬於這類的。
深入思考他們的談話內容後,其實覺得,沒什麼特別的深度,反而就像是他們的寒暄用語而已。如果是這樣,那我果真搭不上線了。比起他們,我什麼都不懂。似乎要能聊上一兩句,要不就是有間不錯的房子,不然就是有份優渥的工作,再不就是過著什麼生活無虞的日子。這樣說來我的確不屬於這個圈子。
日復一日,我總有這樣的感受。說是「師」字輩嗎,我似乎沾得上邊,但除了「稱號上」沾得上邊外,其他方面都只能望其項背。生活上,也不覺得自己跟這個社區的那一個層面扯得上關係。說穿了,也只能怪自己,不夠努力,不能及早獲取學位,所以現在只能拿九到十一個月不等的收入來計畫每年十二個月的日子。話說回來,現在整個局面,就算拿到了學位,也不見得就可以有份穩定的教職。如果這麼說,那我在這裡執著什麼呢?自己的理想?還是全人類的福祉呢(ㄏㄏ)?
這篇文章不是抱怨,我沒什麼好抱怨的,只是一直覺得,自己概括承受了許多別人「自以為是」的決定所留下來的後果。坦白說,以我的身份和角色說上面的一些話,是會被嚴厲譴責的。相較於其他人,我已經是幸福得多太多了。所以我說這不是抱怨文,而是自我提醒,要自己「多看看自己所有的,而不要去在乎別人所有而自己沒有的;知足常樂!」
其實,這個區域應該說是:「談笑要有鴻儒,自己要花心思和人搏感情;而往來的確無白丁,但自己要睜亮眼找到那些真實的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