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不停往上竄,國內油價雖說是浮動制,但價位也已逼近三十大關。因而物價上漲了,「生活成本」變高了。對於有些行業,以汽油回主要或輔助的生產工具,為了「營運」,也喊著要漲價了。眼看已是惡性循環,要過日子只得各憑本事了。
所幸政府有了作為,決定補助這些已由為生的行業,減少消費者的負擔以及「營運」的成本。不至於因為油價的提高而增加負擔。可是,是不是會吵的小孩有飯吃呢?
仔細想想,有個行業,儘管物價怎麼漲,他們的收入也不會漲;就算景氣怎樣好,他們的春天還是固定在每年的某個時候到。農民就是一個例子。
他們從整地、播種、培育、收成、出貨,沒有一個還結識不需要用到農機和汽油的。油價漲了,他們也省不了這些必要的用油支出。收入沒有增加的可能,但耕作的成本卻大大提高了。誰想過要補貼他們?他們難道不需要補貼?還是因為他們不會吵,所以「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住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想想,他們要怎麼吵?天氣好,要趕快下田農作;天氣不好,也多少有其他必要工作要進行。就算有閒,花時間、金錢去請願,不如把這些時間和金錢省下來多耕作,因為不曉得明天天氣會如何?今天收成又會如何?不是他們不想出聲,而是不能出聲。但不能因為這樣,政府機關就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吧?
補助是每件美事,但是要通盤去策劃、安排。不能搞得有點「哪裡痛、醫哪裡」,這樣治標不治本,有人想到了好處,卻還有人一直默默地承受。政府的政策不能只考慮小眾,不能只獨厚出了聲的人。不出聲的人,有時候卻更需要政府的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