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前已經是忙了好長一段時間了。先不說政大的大家長怎麼樣看待這次的評鑑,也不談他如何給予系所主管壓力,但至少我們所在外語學院中已經是很出色的單位了。至少委員們很早就能夠完成他們的工作,報告一下子就搞定了。
儘管結束了這漫長的一段路,終於可以不要再形式化了。沒錯,評鑑到底為了什麼?說穿了不過就是要看每個單位在平常的時候有沒有留下任何「形式上」的紀錄可以讓人看了就知道「做了」。而且在呈現的時候就要精簡扼要,必要時可以用投影片的一些技法讓評鑑的人可以輕鬆就知道什麼做到了。然而,有趣的是,如果沒有看到投影片上面或者書面上精簡扼要呈現出來的資料,似乎就會被認為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或甚至是不認為有做到。沒錯,眼見為憑。但是有些特色是無法訴諸文字的,一但文字或者簡報化了,就顯得矯情。而有些學術的成就或成果,教學的成就和成果,並不能完全透過這樣兩度空間的媒介就能傳達出來,就能清楚了解的!而這些沒有辦法文字化的,是不是就完全被視為不存在?世上有許多的語言沒有文字,是不是就該認為他們不存在呢?
更有意思的是,大多數的人或該說是全部的人,是不是都應該認定要有課程設計安排和教導,才會在學生身上達到效果呢?那麼研究生的獨立研究基本能力怎麼樣能成型呢?那英國的研究所制度是不是就應該被高度質疑呢?課程固然可以確保學生學到了某些知識,但卻也可能限定了學生所應該知道的。所以開了課對於學生的研究和思辨能力一定就會加分嗎?如果一切要有課程,是不是就反而減少學生的獨立求知和研究的機會呢?大多數的人都不這麼認為?但是另一個形式上的問題會有莫大的影響。成績單!因為畢業後找工作還不是要以成績當作參考呢?開了課要學生修,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花很多時間完成課程的要求,那麼這樣他們如何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獨立研究求知呢?還是說,這樣的大環境就是要求學生得冒著過勞死的風險滿足所有的要求呢?或者要學生花十來年完成一個學位呢?這樣的想法適當嗎?所以說年輕的學者不能當教職,或者說不夠老,肝壞的程度不夠嚴重,就不適何成為專任教職呢?
這一切的一切不過就是形式的工作。真正能反映出多少價值?大家忙了這麼一大圈之後所得到的是什麼?跟我一樣重感冒嗎?如果是,那大學評鑑的病毒還真狠毒!